愛的將來 

某天中午,小朋友都吃飯去了,一位老師在辦公室裡,這個小女孩拿著一長溜紙(把兩頁A4 紙長長的粘了起來),走進老師的辦公室,她悄悄的對老師說:「我要寫一首歌,我不會寫字,請你幫我寫下來。」老師答應了,拿起筆看著她,她開始說:「愛的將來。」聽上去這是個題目。然後她開始邊沉思邊說:「遺忘我,那燦爛又美麗的夜空,你的將來是非常美妙的事……

 

每說一句,她都帶著一臉的沉思,這裡凝視一陣兒,那裡瞭望一會兒,緩慢的進行著。然後她說:「面對你的事實,你應該堅強,愛的將來給我們強大的力量。」

然後她一邊沉思,一邊在思索中無意識的用手摸著周圍的東西,然後她說:「我是

你的愛,你的將來。」

 

隔天幼稚園放學後,媽媽接小女孩的時候,小女孩跑到老師的桌上,拿回了那張粘的長長的紙,遞給了媽媽。媽媽讀了起來:

遺忘我,那燦爛又美麗的夜空,你的將來是非常美妙的事。

面對你的事實,你應該堅強,愛的將來給我們強大的力量。

我是你的愛,你的將來。

你的愛是美妙的時光,在美好的天堂將你的心事說出來。

那美妙的時光將一天一天的過去。

我是你的愛,愛的盡頭。

 

媽媽哭了……她把這首歌抄下來,珍藏了起來。

 

我把這個故事原原本本的分享給你們。《愛和自由》這本書就記錄了兒童不同的真實故事。十六年來,我和老師們就生活在其中,這些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生活讓我們知道了兒童的秘密,兒童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我們將怎樣理解他們、對待他們,人性是怎樣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創造出自己的,人是否是精神的產物。兒童是我們的愛,是我們愛的將來,是我們愛的彼岸。                                                                 -----作者自序孫瑞雪   

 

-------------------------------------------------------------------------------------------------------------------------------------------------------------------------

給孩子什麼樣的愛?

愛不是我們頭腦中產生的一個想法。比如,所有的父母都會如此認為: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我是愛我孩子的。我們把所有的做法都冠之以一個名稱,就是「我是愛我的孩子的」,但是我們看到的結果是,這個孩子身上沒有愛。

問題的關鍵在哪裡? 中間發生了什麼?

問題就在於,成人和孩子的距離相差得太遠了。

 

兒童最初是在生命中的,他從生命中走出來的時候,帶有生命裡的特徵;而成人已經離開生命很遠了。像今天在座的各位,我們往往是我是我,你是你,如果想要瞭解,必須透過說話溝通。而語言是最蒼白的,使用語言是我們不得已的手段。

但是兒童並不如此,兒童在早期根本不會語言,在其後也沒有太多的語言表達,兒童還沒有形成足以表達的思維和邏輯的語言能力。究竟兒童是透過什麼來和父母溝通的呢?用生命,用生命中的情緒、感覺和心靈,來和成人產生連結。

 

有很多的父母這樣說,我的孩子十四、 五歲了,現在天天上網、天天打電動、一有錢就不見影子了、不好好學習等等。然後請我幫助他的孩子,我說我幫不了你的孩子,是你導致孩子變成這樣,如果你真的想讓你的孩子改變,你必須先改變自己。因此,我幫的是你,你如果改變了你現有的模式,孩子也就立刻有了改變。

 

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是在給孩子愛。

孩子考試沒考好,你會這樣說:「你怎麼才考六十分?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天天玩遊戲,這樣能考好嗎?」「你丟人不丟人……」

你是否和孩子一起坐下說:「媽媽和你一起看看問題出在哪裡?」是概念不清?是思路不清?是孩子的認知年齡不到學這些的時候?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孩子尚未到抽象思維的時候?還是心理年齡不到?.等等。

 

但父母什麼都不想知道,只知道一點:孩子不好。

 

之後,父母轉過身對別人說:「我這樣說他是基於愛,我愛他,我為他著想才會這樣說他,為這個孩子我操心得不得了。 」這個道理很充足,只在父母的角度上充足。

但這樣說的結果是,孩子不會聽的,他會指責、埋怨。孩子的心態是:「你不是不讓我玩嗎?我偏要玩;你不是讓我學習嗎?我偏不學習。」孩子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潛意識是這樣牴觸的,但最終結果就是這樣。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這樣導致了孩子的問題的。

 

 

前幾天,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來找我。她的孩子九歲,坐在沙發上,這位媽媽不斷地說話

她譴責孩子的模式是這樣:「你為什麼上課要說話?你告訴我你為什麼上課說話?」還不等孩子回答,她又接著說。這一說就是兩個小時。

我問孩子:「你是不是覺得媽媽這樣不斷地說,讓你很有壓力? 」

孩子點點頭。

我說:「為什麼你的老師總是說你?常要請媽媽到學校?」

孩子說:「因為我喜歡跟我旁邊的同學說話。」

我問:「你為什麼要跟同學說話呢?」

孩子說:「第一,下課的時候說遊戲的事沒說完就上課了,我憋不到下課,忍不住就想說。第二,老師講的課,後面那一部分我覺得老師說的是廢話,不聽。」

我問:「你告訴媽媽了嗎?」

孩子說:「我媽媽根本就不給我說話的機會。」

我問媽媽:「你知不知道老師為什麼要這樣說你的孩子,要你教育你的孩子?」

媽媽說:「就是上課說話呀。」

我說:「老師不斷跟你反應;你又把所有的壓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你有沒有分析一下,老師跟你說話的語氣、態度,哪一部分是來源於他自己的情緒,哪一部分是來自於孩子的真實情況?」

我問孩子:「你能不能寫作業或者是看書?」

孩子說:「不行,那樣老師會更憤怒的。老師說了,你聽不聽我不管,但眼睛要看著我,這樣表示對我的尊重。」

老師把「強制」理解為「尊重」。老師有一份虛弱的「小我」在裡面,這就是現實,

殘酷的現實。如果老師聽孩子說話,她是否可以內省自己呢?

 

媽媽接著說:「他還有一點,就是有時候會接老師的語病,老師稍微說得不恰當的地方,他就中間接一句,然後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這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孩子挑戰權威,由此可見,老師在心態上產生了多大

的壓力和憤怒。這個世界就這樣存在著。

 

媽媽說:「老師下課以後,衝到辦公室,拿起電話就打給我,把我訓一頓。我回家就訓他一頓。 」

三個小時,孩子一直在聽媽媽說,孩子的內在心理是如何走過這三小時的歷程的?我的感覺是,孩子是媽媽的心理醫師,是媽媽壓力的傾聽者。媽媽不斷地說,孩子不斷地聽、聽……但,媽媽依然在告訴我,她是多麼愛她的孩子。

究竟什麼是愛呢?

 

也可能媽媽在成長的歷程中,積累了太多的焦慮、恐懼、障礙和無助,她在不明中尋找了一條釋放焦慮的出路,就是不斷的說話來幫助她暫時緩解內在的壓力。語言發揮了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媽媽更需要幫助。

 

如果我們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對比著審視自己,孩子會幫助我們學會什麼是愛。孩子將會幫助我們改變以往的生存狀態。

 

 

前兩天,我問一個老師:「你在這個學校待了三個月,你的體驗是什麼? 」

她說:「我的第一個體驗是孩子懂得愛,而我不懂得愛。」

我問她:「你怎麼感受到的? 」

她說:「有一天,一個孩子跑過來,把我圍抱住,對我說:『你是我的小親親,我多麼愛你啊!』我轉過身來,蹲下身面對孩子,但那一刻我不知道該對孩子說些什麼。 」這個孩子表達愛很坦然,但老師還不會表達,所以就憋了半天,對孩子不自然地說:「老師也很愛你。 」

 

為什麼家長責怪孩子的話,一張嘴就出來,愛孩子的話就是死活也說不出來,是卡在哪裡了呢?是成長的歷程把我們卡住了。

 

 

 

別人問:「你孩子幾歲了?」

「我孩子4 歲,那你的孩子呢?」

「我的孩子也4 歲,哎,我的孩子已經認識了300 個字,你的孩子呢?」

「我的孩子一個字都不認識,那個學校說敏感期還沒有到。」

「我告訴你,你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孩子認識300 個字,都能閱讀了。」

回家一進門,看見孩子在看電視,父母說:「你怎麼還在看電視,人家孩子都認識300 個字了,你連300 個字都不認識。」你只根據自己的情緒來對待孩子。

 

如果你建立了規則,這個規則是6~7 點可以看電視,那孩子看的時候你就要遵守規則,准許他這樣做。你要靠規則來管理你自己,靠規則來管理你的孩子,靠規則來管理你的家庭,你要跟孩子有一個約定,夫妻兩個人要有一個約定。在這個約定之內是不能走出去的。

這個約定是什麼呢?就是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可能你不明白什麼叫尊重,因為我們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尊重,那就是孩子的行為不傷害健康、不傷害生命、不傷害道德,只要在這個範圍內,孩子是可以使用自己所有的權利的。尤其是6 歲以前的孩子,如果他的行為會傷害到別人怎麼辦?我們不是指責他,說「你看你又這樣了」,而是把他抱起來走開。我們每一次把他抱起來走開,孩子的內在會整合的,孩子會想:「我每次做這個事情,好像就不可以,我每次做這個事情,我媽媽就會把我抱走。」所以下次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建立有彈性的規則,並且在情景中進行。

 

大家能夠透過規則發現一個秘密,規則不是桎梏孩子的,規則是保證每個孩子在生存環境中都能夠獲得愛和自由。我們要讓孩子的成長成為必然性。這樣的必然性怎麼完成呢?就是靠秩序和規則來把握,包括校長、老師、孩子都是這樣。

這就是這個教育機構為什麼要崇尚愛、自由、規則和平等,教育是這樣,管理也必須成為這樣。如果不成為這樣的話,這種教育就沒辦法搞下去,就會被權威和權力鬥爭取代而僵化。

 

我希望每個人都擁有從哺乳動物的弱肉強食的狀態走向人類真正的精神和文明,這是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

孩子成長中的自由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必須給他一樣東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為自己,否則的話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離。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一句話「你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你要成為你自己,而你成為你自己唯一的做法,就是你必須擁有自由。

 

 

愛孩子,表現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

愛絕不是表現在你的頭腦裡,愛不是你想到這樣愛孩子就可以愛孩子,不是這樣的。愛表現在你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每個姿態、每個想法、每個意識中,它表現在你點點滴滴的生活中。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這不是愛;

「這個東西你怎麼又弄壞了?」這不是愛。

如果孩子做錯了一件事,你拉著他的雙手對他說:「媽媽愛你,但是這個事情不可以這樣。 」這是愛;如果你的壓力過大,自己開始發脾氣,控制不了自己了,你對孩子說:「媽媽現在情緒不好,媽媽需要獨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但媽媽的情緒跟你沒有關係,不是你的錯。是因為媽媽工作的壓力。 」這是愛。

所以,愛從來都是點點滴滴地表現在生活中。它不可能抽象地隱藏在我們的大腦中。你對孩子說:「你怎麼穿這件衣服啊? 」孩子說:「我喜歡。 」你說:「這件衣服不好看,不許穿,簡直是小流氓的穿著。 」這不是愛,這是更愛你自己。你不能用你的孩子服務於你的目的。

你看到丈夫不回來,對孩子說:「去,讓你爸爸趕緊回來,去跟他說。」這不是

愛,你是在利用你的孩子做自己的事。

生命就是在這點點滴滴的生活中被造就出來的。你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就依賴於你這樣點點滴滴的和他生活的情景,而不取決於你大腦中的某一個願望。

 

我們要學會在我們的生命中,和孩子每一個時刻流動著這種愛。學習如何跟我們的孩子相處,是所有父母要學習的主題。

 P2.JPG

在我們的文化裡,我們不善於表達愛。

即使這樣,我們愛一個成人時用任何方式來表達愛。但成人之間的愛,往往容易受阻、不信任。面對孩子你不用害怕,你不必擔心孩子的心態,孩子是純粹的沒有心態。你可以坦然地向孩子表達愛,如果你不會,你可以向你的孩子學,向孩子學如何表達愛。感覺他們撲向我們懷抱的感覺,感覺他們把頭埋在我們頸部的感受,感覺他們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的愛。

 

有一次,孩子們討論什麼是愛,一個小朋友就說:「打是疼,罵是愛。 」後來很多家長就很難過地說:「誰的孩子這麼說的? 」一個家長知道了是她的孩子說的,特別難過地說:「難道生活中我給孩子的資訊,都是這樣的嗎? 」

 

我們做了這麼長時間的教育,深刻地感受到,中國人不善於表達,我們認為愛是儲存在心裡不流露的。但是今天,愛必須學會表達出來,愛必須學會表現在動作中,愛必須學會表現在跟孩子每一個擁抱上、每一個眼神裡、每一個感覺中,這樣兒童才可以收到愛。否則,他收不到。就像你寄出去的信一樣,孩子沒有收到,愛就杳無音訊了,就是無愛。因此,我們不把這些東西稱為愛,那是你的看法和認為,但不是孩子的,孩子將帶我們走向真愛。

 

 

愛孩子,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P7.JPG

 

 

 

哪裡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

誠品書店

金石堂書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re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