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纏小鬼~正視兒童注意力失調症
(即兒童注意力缺失/過動疾病)
『8歲的小強已經好幾天都是將近半夜12點才能入睡,因為別的同學半小時可以寫完的作業,他都得花上3、4個小時在快抓狂的媽媽緊迫盯人下才勉強做完,否則不是東翻漫畫、西看電視,就是偷偷打電動,直到被發現後吃頓排頭,搞的母子;在學校情況比在家裡更糟,上課發出怪聲或捉弄隔壁同學已經是家常便飯,還常常因為聯絡簿忘了帶回家或考試卷畫畫而被罰清潔掃地幾十次了,這次他是忘了畫海報而把責任推給同學,造成彼此爭吵打架又罵髒話,害得其他同學家長聯名要他母親寫道歉書賠不是,這已經是這學期第三次了………』。
根據台大醫院高淑芬醫師在民國95年有關兒童注意力失調症(即兒童注意力缺失/過動疾病)的統計資料發現,台灣兒童的盛行率約有7.5%(即12位中就有1個分心兒或過動兒),但100名學齡兒童只有1名確定診斷並接受治療,但有4-6名有可能罹患卻並未能接受治療;遺憾是大多數的未治療個案,造成許多家庭內父母的嚴重困擾和學校中老師的教育障礙。輕者上課搖頭跺腳迷糊忘事,下課累死家長緊盯作業;重者課堂吵架打架衝突不斷,回家親子大戰仇人相對。所以如何早期發現問題所在,進一步搜集病情正確診斷,才能以最適宜的治療方式和處理策略,有效改善症狀干擾,避免行為及情緒困擾惡化,成就病童在養育及教育的成熟和成功。
兒童注意力失調症通常在進入結構化的團體學習環境才容易被發現,一般在7歲以前(進國小就讀)即有症狀表現,但進入低中年級隨著課業要求增加和人際互動技巧複雜,症狀行為會愈來愈明顯。典型的核心症狀是分心(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衝動這三大症狀;臨床上常見許多行為和情緒問題,如愛找麻煩,挑釁衝突、缺乏組織、虎頭蛇尾、愈想努力愈糟糕、多有情緒低落多變及負面想法。嚴重者自我形象不良、懼怕學習新事務、同儕關係不佳、甚至因長期受挫經驗而有抽菸、酗酒、嗑藥、偷竊及暴力行為。越晚發現,併發情緒困擾、學習障礙、品行問題及其他精神疾病會更嚴重;所以越早診斷出來並接受治療,衍生的問題越輕微,也越能提早學習如何自處並有效管理,而不至於被貼上各種標籤或殘餘症狀至成人期還持續不良影響。
有關病因探討則是各種假說推論五花八門,但根據最近腦功能造影學(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PET:正子射出斷層攝影)及神經精神生化和藥理學(各種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機制)的研究顯示,部分腦功能運作失常和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最有可能是致病所在。所以病童及家長不須再背負教養不當或故意行為的不名譽指控,種種證據都指出大腦內在功能和病童外顯症狀的強烈關聯,故正確的診斷是刻不容緩,但也不能因兒童出現短暫期間的分心症狀或過動行為就妄下診斷,反而會忽略更重要的家庭社會影響因素或其他精神疾病產生。若持續症狀超過6個月以上,並在兩種以上的場合出現和造成學業、社交及生活上的重大損害,即應儘速完整診斷以作適當處遇。
近來對於藥物治療的研究成果是令人振奮,根據2008年美國兒童青少年醫學會所作600名病童3年半的追蹤治療顯示,純用藥物治療的病童在症狀改善、學業進步、親子關係轉好等項度的療效和合併行為-藥物治療是幾乎相同,而單獨以行為治療則療效有限。所以選擇適合的藥物並輔以教育和行為改善技術,則成為新世紀治療模式的主流;所以臺灣在成功加入WTO後自然不能自絕於趨勢之外,如何有效消弭家長對藥物的誤解和不安,並進一步教導正確藥物使用和監測觀念則是當務之急。另外對於學習環境的調整則需教育當局積極配合,加上家長家庭系統的改變支持與落實作業規範執行,則可以有效減少難纏的小鬼變成脫線的大人(甚至恐怖的成人),轉化負面能量為積極生活力量,那麼麻煩製造者變化創意生產家是可以期待。
臺安醫院
心身醫學科及小兒心智科
主任醫師許正典
97.07.01
心身醫學科及小兒心智科
主任醫師許正典
97.07.01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